抗疫话剧重现 《生死24小时》再现津沽抗疫“保卫战”
“2020年1月24日,除夕之夜,一艘载有4000余名游客和船员的国际邮轮正在举行盛大晚宴。然而,连续出现的发热病例打破了欢乐的氛围,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就此拉开帷幕……”昨晚,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大型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该剧根据天津市成功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疫情的真实事件创作完成,再现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这场从迎战到决胜仅仅用了24个小时的津沽抗疫“保卫战”。
《生死24小时》集结了全国优秀创作力量,上海戏剧学院王伯男教授担任编剧,天津人艺一级编剧钟海担任导演,北京舞美设计师王琛担任舞美设计、中央美院胡天骥担任多媒体视频设计,杭州作曲家孙有亮作曲,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近70名演职人员参与创作演出。
据介绍,编剧王伯男今年1月新冠病毒疫情发生时正在国外,他通过媒体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很快就创作出了这部剧本。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看到剧本后,欣喜之极,马上决定要把它排演出来。导演钟海说,该剧4月底建组,在疫情期间就展开了积极创作,剧组上下七十多人抱着以文艺力量抗疫的光荣之心投入其中。大家实地采风,与相关工作人员座谈,带着从生活中收获的真情实感,打磨剧本、丰富故事、丰满人物。整个创作过程,对于每位演职员都是一次洗礼。
只见大幕刚一拉开,碧海蓝天,歌舞升平,一艘载着各国游客的国际邮轮“歌诗达赛琳娜号”充满欢歌笑语,大家正在欢庆中国春节除夕之夜。但风云突变,“船上发现发烧病人”的消息,如同扔下一颗炸弹,让人们惊慌不已。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新冠肺炎传播的严重性,而在这样一个封闭的邮轮上出现发烧病人意味着什么?邮轮离日本最近,可是大副又带来坏消息:一艘同样发现发烧病人的邮轮被日本拒绝靠岸。怎么办?船上慌成一团,有人甚至绝望大哭。这时船长提出,能否在天津靠岸?旅客们吵成一锅粥,很多人认为,天津是不会让这艘邮轮靠岸的。船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联系了中国天津港。
考验天津的时刻到了!是否接受这艘有发烧病人的船在天津靠岸?天津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救一船人,还是保一城人?”参加会议的人士各执一词,都有道理。最后,天津市领导决定:拿出万无一失的措施,接受邮轮靠岸。面对“一船人”和“一城人”,面对疫情和亲情,剧中以童国梁为代表的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积极主动迎接这场“大考”,以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成功解决了关乎几千人生命的超级难题。
该剧虽然写的是一个事件,但却围绕着两条线推进戏剧的发展。其中一条线是以指挥长童国梁为代表的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争分夺秒全力救援,以果断的态度处置突发状况,仅用了24小时,就完成了船上4000余人的核酸检测工作;另一条线则是身在武汉某医院的童国梁的女儿、女婿主动请战进入红区,深入武汉一线抗击疫情。两条线发生的时间不同,但却始终交织进行着。一条线紧张震撼,一条线温情感人,引领着观众走进抗击疫情的战场。
两条线的重合点出现在戏剧的高潮,为了能快速将核酸的样本送去检测,在气候恶劣的情况下,童国梁毅然决定调动直升机来运送,而且他点名让自己当飞行员的儿子作为直升机的驾驶员,也就在此时,传来了他的女儿在武汉染病去世的消息。失去了女儿,又让儿子去承担最危险的工作,童国梁强忍悲痛,却又毫不动摇;直到情况解除后,回忆起自己的女儿,才忍不住捶胸顿足,悲伤不已。这一刻,观众无不动容,潸然泪下。为了打赢抗疫阻击战,多少人、多少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
剧中还塑造了不同国籍人物的生动形象,意大利船长帕瓦罗蒂热情风趣,对中国人高度信任;而美国议员麦肯齐一开始则傲慢自大,但最终在事实面前心悦诚服;还有各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游客……这些都反映出疫情期间充满文化偏见和价值观差异的国际局势,呈现出多元文化碰撞的世界图景,体现了创作者的思考。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以现代化舞台装置凸显城市科技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手法,让恢弘场面与细腻情感相得益彰。在剧情推进过程中还融入了歌剧、舞剧、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最难表现的开会和紧张工作的情节,利用舞蹈语汇和巧妙的舞台调度呈现在观众面前。直升机运送核酸样本的情节,则运用了戏曲的虚拟表演,来展现在恶劣天气情况下驾驶直升机的画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气势磅礴的舞美,高科技“冰幕”的运用,舞台表演与电影画面的结合,都展现出了面对疫情时,与时间赛跑的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体现了大国风采和大国担当。
不少观众在看过该剧后都表示:“这个戏让我们重温了这段真实的抗疫故事,也更加坚定了信念,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勇抗疫,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这是最震撼人心的!”
标签: 抗疫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