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世界快看点丨王蓬先生做客龙池

文图/戴相华

从汉中出发,过汉江经南郑城区西行,当车轮把城市的喧嚣一点点抛在身后,再碾过青树、黄官等地的马路,便进入曲折的坡道入山。到达山巅后,天气变得凉爽起来,天空也愈发湛蓝,云层展现出鱼鳞般的韵律感。穿过一幢幢灰瓦白墙的农家院落,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出现在眼前,盆地中间有一块生态湿地,一池清碧,树木护卫,繁花点缀,野草茂密,令人爽心悦目……这是龙池,生我养我的地方。


(资料图片)

秦巴山地多佳境,龙池不失为一处幽景,它位于米仓山北麓,是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初秋时节,著名作家王蓬先生一脚跨入此地,立即就被它迷住了,连声说好。我们走下山梁,恍若步入花海:格桑花身着一袭红裙,笑盈盈地迎接客人的到来;向日葵托起了金灿灿的花盘,不停地向人招手致意;野百合雪白的脸庞,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般洁净;地丁草迎风招展,不时飘飞着紫色的花瓣雨——虽已入秋,然山高气温低,这里花开草长的步履都要缓慢许多。

这是王蓬先生第一次来龙池。蓝天白云下,一泓秀水,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树间的一块天然翡翠,唯美如诗。四山崚嶒,山峦最高处,杂树间裸露出一道道嶙峋的山梁,在太阳的照耀下,就像龙脊映在水面上,兼以茂盛粗壮的水杉掩映,让湖边的水与湖心的水绿出了不同的格调。微风吹来,湖面波光潋滟,湖中鸭群游弋,荡起层层涟漪……灵秀的风光,让王蓬老师顿生感慨。他对我说,读了你好几篇写龙池的文章,原本以为有“谁不说俺家乡好”之嫌,没想到今日相见,还真是名不虚传,怪不得让你魂牵梦绕啊! 我听后点头称是。

追溯起来,王蓬先生与农村颇有渊源,10岁时便随家迁入汉中,在乡村生活了24年。他见证了农村的变迁与改革,亲历了农民所受的酸、甜、苦、辣,由此产生了表现生活的强烈愿望。早年以秦岭或巴山某个村寨为背景,融入所见所感所想,进行文学创作,不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秦巴山地间的世态人情,传递出底层农村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充满浓郁的陕南生活气息。而后,他转写文史作品,也多与山水古道有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创作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水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其中的汉中市,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是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最宜人居的地方。此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情趣爱好、民风民俗等,构成了魅力十足的地域文化。独特的陕南风情和山水地理,培育了王蓬文字的诗性韵致:那些故事、人物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交织,相互映衬,使作品呈现出勃勃生机和引人入胜的魅力。王蓬,这位带着秦巴风韵和汉水风采的文学赤子,以不容置疑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陕军”的重要成员。

应该说,陕南是王蓬先生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山村则是让他心灵得以栖息的老家。龙池植被丰茂,民居稀少,空气清新,幽静如画,适宜独处静思,慢下脚步。先生来到这儿,就如同回到了老家——事实亦如此,我从这位年逾古稀的作家脸上,看到了回归故土的欣喜与放松。

我读王蓬老师的作品,经常感受到身在故乡的那份熟悉与亲切,觉得那山那水,就是我老家;那人那事,就发生在身边。尤其读长篇小说《山祭》共鸣更为强烈:变幻莫测的壮美风光,奇特迥异的山乡风俗,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彪勇悍武的老猎人,美丽善良的女儿冬花……山景山人,山的禀性山的气韵,所演绎的传奇故事,仿佛就在昨天,从未远离。尔后的《水葬》可以看作是《山祭》的姊妹篇——两个关联文本都具有时代变迁中内在的因果关系,完整地写下了作家心中的秦巴山水,人情世故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读他的小说还是散文,也总能勾起我对故里的回味:诚实善良的亲戚邻舍,调皮捣蛋的儿时玩伴,敦厚质朴的风土人情,蛰伏于心的轶闻趣事——我们处在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每个人都渴望故乡永不消失,让乡愁得以慰藉;而内心执着守护的,或许是精神的家园,抑或是灵魂的村庄。

我成人离家后的淡淡乡愁,就是从王蓬先生的作品中酿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著文做人之精神、气节,感染、激励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王蓬先生以字成诗,为文情深。今年夏天我和几位朋友去汉台张寨参观他的文学馆,我除受到浓郁的文学氛围熏陶外,更为他的赤子情怀所折服。馆内陈列的一件件、一桩桩物品,既见证了他半个世纪躬耕文苑的足迹,又诠释了著作等身的深刻内涵。感慨之余,我写了一首小诗《走进拙园》,首发“读书村”公众号,后被《文化艺术报》、“今日头条”等媒体刊载。先生鼓励我说,大作已抄在签名簿上供浏览。

先生不仅学养敦厚,为人亦让人敬仰。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德艺双馨作家的优良品质:执着求索,精益求精,正直善良,淳厚谦逊;既有作家风骨,又有学者风范。多年来,他甘为人梯,把很多精力用在了扶掖文学新人及作品上。仅今年,就为汉上好几位作者的文集作了序。先生告诉我,他在作序前反复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并做了笔记,然后才动笔的——这份严谨细致,着实令人感佩。

此次来龙池,我感到先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非常好,很亲和也很健谈,所聊话题漫无边际,随性自然。不时向我了解本地人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性等——带着诗人般的新鲜感和素朴心。而我,伴随着回忆,许多陈年往事浮上心头:那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和屋后山坡上的牛羊,以及那个在牛羊旁诵读“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的少年……总有一种情愫,焊接过往与未来,惊艳了时光,慰藉了风尘。

眼下的龙池,告别了春的羞涩,走过了夏的娇媚,迎来了秋之静美。山中云开雾散,鸟鸣林静,湖泊明澄似镜,清灵闪亮,一派山水含清晖的景象。前夜的雨水,让湖更丰盈了些,写意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韵味:宛若一位清丽的乡村女子,以其秀雅温婉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撩拨着我这个归乡游子的心,让我超然淡泊,归于宁静。

我们在湖畔的水杉林中漫步,闲适而惬意。空气像是在清水中过滤过一般,芬芳湿润。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投下斑驳的影子,让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温情。来此休闲的人们,有的在弄烧烤,有的吃着火锅,无不大快朵颐;还有的铺开自备的吊床,躺上去,任由山风拂去心头的浮烦……临近湖泊,人仿佛被泉溪洗过,内心变得洁净、单纯;身在乡野,皆贪恋这份清新与安宁,不经意中显露出粗犷、豪爽的本性。龙池,能让所有人回归本真——这也许正是让王蓬先生乃至所有人喜欢的原因。我告诉先生,这儿海拔近1400米,夏季颇为凉爽,漫山遍野一片葱茏,绿荫把酷暑抛到九霄云外;冬季雪天最美,铺满白雪的杉林与冰雪铺就湖面,联袂打造出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他饶有兴趣地听着我的讲述,一脸平和与安详。

湖边的山坡上,有几株伟岸英武的银杏树,胸揽云海,大如华盖,据说系唐时所植。我们来到树下,见虬劲的枝桠上挂满了红绸缎,碧叶翠丛中缀满了绿油油的果实。王老师说,这些古银杏树是龙池显著的地标,亦是当地人们的精神坐标,不仅是村庄的守护者,也是游子乡愁的承载使。我回答说,是啊,它们常在深夜敲打我的无眠。

正午时分,我们来到一家叫丽明的农家用餐,见新修的房舍门前,晒着红辣椒、长盐菜、萝卜干等,洋溢着人间烟火味儿,这让所有人都萌生了回到乡下老家的感觉。入庭院落座不久,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为我们端上来一大桌山野菜,更让人感到了老家人的真挚和亲热。我举杯对王蓬先生说,老师要常来龙池,为此地增加文气、灵慧气,也让您保留童心、诗兴。先生满面溢笑,兴致勃勃地说,以后还会来。随行的文化名流李振峰、余成新等都是他要好的朋友,大家边吃边聊,话题宽泛而随意:谈文坛趣事、文友佳作,也谈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自由自在,其乐融融。我能感到王蓬老师的随和与放松。

别时,大伙儿愉快相约,明年深秋再来这里:看秋染群山的五彩斑斓,赏千年银杏的流金溢彩,品湖映杉林的隽永风情,听鸳鸯戏水的悦耳清音……

编辑:西亮责编:慕瑜 终审:吴汉兴

标签: 引人入胜 风土人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