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乡土文学的新范式——读李春平中篇小说《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

叶松铖

这是一个发生在时下的乡村故事。之所以要标明“时下”,不只是强调故事本身的现场感,而是作家笔下的这个乡村故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续写或延伸,思维上其实已跳出早期叙事的窠臼,说它“别开生面”一点也不假。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个乡村图景,既是虚拟的、艺术的,同时也真实地存在于现实之中。它不是昨天的记忆,采撷的完全是今天的颜色——纯净、明艳、鲜亮!


(相关资料图)

喜剧性的开篇,一开始就给小说定了一个调子:松弛。轻灵活泼的语言,其实是作家一贯的追求,而这又恰恰使故事的韵味多了一抹淡淡的诙谐与幽默。小说中,“找牛”是引子,或者说是故事的起因,没有这个起因,一切皆无从谈起。这个起因诱发了很多情节,这些情节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乡村故事无限地膨化了。由牛的意外走失,到求助县长,再到警察帮忙寻牛、院落安装监控器、发现违规企业向河里倾倒工业垃圾、县长拜访、爷爷举报企业等等,情节的链条环环紧扣,无懈可击。从生活逻辑上升到艺术逻辑,一个看似单纯的乡村故事被作家演绎得姿态摇曳、风生水起,新世纪的乡村图景和新的农民形象,在戏谑风趣的语言表达中,立体而又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中的艾可喜是一个自信而又略带一点自嘲的人,他的身上似有“陈奂生”的影子,但很淡,淡得难以捕捉。作为一个世代和土地有着血肉联系的农民,他的精神世界依然有着原初的本色,保持着对土地的一颗不变的赤心。在新的时代、新的发展历程中,艾可喜已渐次摆脱传统的束缚,他的面貌和心态,皆完成了一种自身的蜕变。

在艾可喜富有喜剧色彩的亮相之后,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对这个人物由粗线条的了解,到渐渐触摸到他细腻的内心世界。找牛的过程,也是艾可喜的形象不断走向成熟、丰满的过程,由此,人物性格实现了从外到内的进一步深化。向县长求助,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起爆点,它的作用是激活故事,丰富人物个性、提升人物的品质。在电话打与不打之间徘徊和摇摆,艾可喜经历了一番斗争,但他最终克服了胆怯、软弱的心理,战胜了自我,这一步他迈得艰难。这一步,也是艾可喜作为一个传统农民对过去的否定。求助县长,是思想的开放,也是一个农民对干部作风的一次大胆检验。

我们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艾可喜的家庭则不是一般的家庭,它是全新的,从里到外都透出一种对传统乡村生活的告别和认识上的反叛,而这种反叛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艾可喜的这个家庭,既是物质型的又是知识型的,它是新农村发展、演变的一个窗口,但普遍性中所凸显的特殊性,又使它成为乡村世界的一个“另类”。

从物质的角度讲,艾可喜的生存面貌,基本上就是当下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但从精神的层面来看,艾可喜又是农民中的少数(他家庭的至亲成员中有两个博士和一个在读博士,还有一个玩抖音的“网红”达人),他和妻子也是有知识的农民,这样的家庭结构在农村实不多见。

但发生在艾可喜身上的故事,却颇耐人寻味。牛丢了,对于一个生活已步入小康水平的家庭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大事,既不会影响经济收入,也不会降低生活质量,用艾可喜自己的话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感情问题!牛非找回来不可。哪怕悬赏两万,我也要把它找回来!”话虽直白,却发自肺腑。这里,与其说是强调“情感”还不如说是强调精神:走失的这头牛和早期的传统农业时代的牛,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它不仅是耕田犁地的“工具”,在艾可喜眼里,它是一种乡土情感的维系,是依恋,也是生命的陪伴。那么,这头牛就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了,它是艾可喜精神世界的一角,牛丢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

找牛事件,在一种“松弛”的喜剧性的叙事中,却又悄无声息地推进着另一种认知的速度。对牛的情感认知,使牛从物质的形态中退了出来,或者这样说,牛在传统农业时代的价值符号已经失去,取代它的是精神和情感的存在。沿着这种精神和情感的存在,小说的视角逐渐走向了一个相对开阔的领域,这就是一种认知的速度。县长拜访,引发对现代农业的担忧和思考:传统农业的告别,意味着现代农业的崛起。但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土地的撂荒,已成为眼下必须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艾可喜的这句“农民永远要跟土地捆绑起来”的话看似浅白,但却透出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农民离开了土地,就离开了根本。离开了根本,就会漂浮无依……土地是物事、人事的结合,没有单纯意义上的土地,只有烟火的土地。我们告别传统农业,绝不是抛弃土地,农业的转型,是划时代的进步。因此,这种告别,将是对土地更加科学的利用,而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农民与土地的相互关系弥足珍贵。

《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为当下的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范式,当然,这个范式并不是概念化的标杆。从创作的视角来看,它为我们进一步拓宽乡土文学的写作路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农民与土地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他们之间互为依存,农民离开土地,就是一缕无根的飘蓬;土地失去了人的耕作,不单是浅层意义上的被撂荒,还割断了世代延续的农耕情怀。农民从饥饿走向温饱再步入小康,是几代人奋斗不息换来的。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召回人心、唤醒乡愁。让游子回家,让田园的炊烟重新飘起,人心扎下来了,土地也就活了;土地活了,乡村就有了生气。新的乡村世界,是一个广阔无限的世界,它需要艾可喜这样的有思想、有担当的农民,更需要艾小艺这样充满朝气、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新式农民……《艾可喜家的乡村故事》给我们创作上的启示,似乎远远还不止这些……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温言

标签: 传统农业 乡土文学 现代农业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