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递!馆校研学:打破课后服务的时空限制
(资料图)
“双减”实施之后,如何让课后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受学生欢迎,一直是许多学校的探索方向。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开展“5+2”馆校研学项目,打破课后服务的空间和时间限制。
融合“精深广博”的文化资源。“馆校研学”是指依托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体中心、文体场馆等文化阵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需求而开发的阅读体验、艺术展演、文化专题、非遗传承等特色文化实践课程,在时间上对接“5+2”课后服务,在空间上利用文化场馆,在教育内容上贯通学生课内课外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要点,综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馆校研学”活动的开展始于“知识点的对接”,在课堂知识体系与场馆知识体系之间寻找连接、发现联系,从而形成“馆校研学”的学习路径。学习过程中,动与静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接受与创造之间不断转换,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构建“融通创新”的课程体系。“馆校研学”的建设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从场馆资源出发,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和教育价值,从文化熏陶、知识学习、技能锻炼、社会实践等维度设计学习项目,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倾向和学习能力,提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形成面向全体、布局全程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特点、学校特色,从课程统整视角以跨领域思维梳理各学科知识脉络,归纳“学科课程”与“研学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接点,主动对接、融合,构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知识空间。在这样的互动中,“馆校研学”课程呈现品类多样、内涵丰富等面貌。比如,市图书馆以“一本书的奇妙旅程”为线索,串联了书籍历史及装帧的演变过程,介绍图书进馆之后一系列加工流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为学生的“阅读旅程”;市文化馆的“非常有戏——戏剧表演初体验”,通过戏剧知识普及、经典作品赏析、解放天性练习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专注力、行动力;镇风筝馆设立了风筝非遗课程,教学沙洲哨口板式风筝的扎制技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每一项活动既有专门的知识系统,又具备向外拓展的生长能力。
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馆校研学”课程突出“知行合一”,强调亲历体验、实践致知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学”中活跃身心状态,在“研学”中转换学习方式。比如,依托市博物馆长江文化馆开发的“考古里的长江文明”课程,学生以“文明发现”为线索,通过“我是小小考古员”角色体验,进行“田野考古”,经历考古发现的全过程,触摸长江文明的文化脉络。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馆校研学”课程中“研、学、游”深度融合的特点,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提升审美鉴赏和文化感知能力。与“馆校研学”课程相匹配,学校制作了读本《寻找文化生长的土壤——我的研学手账》,为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支架。研学手账包含课程内容、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还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我的小期待”“研学资料库”等单元引导学生开启前期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地点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出发。完成研学活动后,学校举行研学展演、研学知识PK赛、问卷调查等,搭建“知行合一”的学习行为框架。
开展“品学一体”的多元评价。“馆校研学”评价分为行为评价和能力评价两部分。行为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注意力、纪律性、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比如,行程中学生能否做到队伍整齐、有序上车、听从指挥等,在研学过程中能否做到有序排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互帮互助、文明观赏等。能力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在研学任务完成后,还会通过学生自评、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总体评价。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学校还设立了许多奖项和称号:评价团队合作的“研学之星”,指向个体单项的“创意发现者”“文化小使者”等。多种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馆校研学”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开展后续研学指明了方向。
“馆校研学”课后服务项目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丰富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研究中成长,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综合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08日第5版
作者:顾卫娟 赵红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