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是什么意思 窦娥冤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我比窦娥还冤”这样调皮的话,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通民众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窦娥冤》反映了被压迫女性的反抗意识,多年来无数次被搬上话剧舞台,为人们所熟知。那你知道窦娥冤的作者吗?
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在元朝的淮安,元朝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蒙古人,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蒙古的贵族们只能增加他们对人民的剥削,而剥削手段,便出现无尽的冤案。窦娥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她的父亲为了进京赶考需要盘缠,就把窦娥作为童养媳卖给了蔡婆婆家,但她的丈夫很快就因病去世了。
当时有一个叫张驴儿的无赖,为了得到窦娥,在蔡婆婆的碗里下毒夺取窦娥,但没想到的是,蔡婆婆不小心把羊汤给了张驴儿父亲喝,张驴儿的父亲因中毒去世后,张驴儿害怕事情会被揭露,所以她付钱给地方法官判处窦娥死刑。
在行刑的那一天,窦娥伸冤无望,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她许下了三个大愿望:白血三尺、大雪盖身、大旱三年。窦娥的头被砍下后,每一滴血都溅在飘飞的八尺素练上。六月的雪掩埋她的尸体,淮安干旱了三年。三个愿望一个接一个的实现,大家都知道窦娥真的很冤,这就是窦娥冤的故事。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出生于金末的一个医户家庭,较好的家庭环境使关汉卿小时候接受了相对较好的教育。元朝建立后,医户的社会地位变得很低,这使得关汉卿不得不寻找其他谋生的方式。漂泊在北方的关汉卿,逐渐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活动。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戏曲的创作中,关汉卿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在戏曲鼎盛的明清时期,也没有一个戏曲家的成就能与之相提并论。关汉卿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讨好市民,以男女风情为主要内容,如《拜月亭》、《救风尘》等;二是历史故事“新编”,如《单刀会》、《哭存孝》等。第三类,“现实主义”作品,比如《窦娥冤》、《望江亭》等。他的作品以诗入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