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一线调查丨乡村振兴,听听他们怎么说!

央广网哈尔滨4月20日消息(记者庞淼)“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党全社会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涌现出一批深入基层,扎根热土,发挥所长,为乡村振兴奋斗在一线的工作者。


(资料图)

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乡企村舍,不断探索实践,为乡村振兴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见证着乡村的发展和变化。

近日,记者走近亲历者,聆听他们和乡村的故事。

程连坤:返乡创业,是选择也是传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有知识、有技术、善经营的青年人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就有这样一位返乡创业青年,他就是春风十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连坤。

程连坤的家乡小朱家村全景照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的石板米仓在地文化民宿,去年旺季的三个月入住率百分之百;经过2年的筹备,小朱家村城市体验店在成都开业,预计到7、8月份在全国开50家直营店;小朱家村三面环水,冬天就是三面环冰,今年我们重点打造‘冰村’概念,发展冰雪旅游……”程连坤兴奋地介绍着他的创意和经营项目情况。

2018年,毕业在外两年后的程连坤,看到家乡发展的瓶颈,也意识到乡村发展需要青年的力量,他选择回到家乡。他说,这既是选择,也是传承。

“我的爷爷是村里的老支书,我的父亲在村子里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这些都对我有着很深的影响。”程连坤回忆说。

产产相融,业业相连。回到家乡,程连坤挖掘了一条适合小朱家村的独特发展模式,他称之为小朱家村的“六次产业”。“比如,民宿不单单是民宿,还是大米文化的博览地;餐饮也不单单是餐饮,还是特色产品的旗舰店;稻田也不单单是稻田,还是研学教育基地,和观光、科普、游玩地。所有的产业都与村庄的文化相结合,加在一起就是非常大的产业。”程连坤说。

程连坤和他打造的火山熔岩台地稻田主题公园(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我现在有线上的自营旗舰店,还通过自媒体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些都离不开青年的力量。”“人才振兴很关键,再好的项目也需要人来做,再好的产业也需要人来支撑,所以我回来了,我的媳妇也回来,我的朋友也回来不少,我们成为了一个团队,还吸引的好多大学生来工作。”据程连坤介绍,目前,他的核心团队中青年人才有20余人,占80%左右。

金东浩:振兴乡村,是一把手也是带头人

“乡村振兴主要是组织振兴,一把手、带头人、政府牵头,才能更好地统筹实施。”经过多年实践,金东浩得出感悟。

作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鱼池乡新兴村党支部书记、新兴村主任,尚志市鱼池乡鱼池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东浩2009年带领村民成立了合作社。“当时村子里人比较少,大多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子里的人不符合外出打工的条件,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想,要让留下的人提高收入。”

金东浩介绍,经过一年的谋划,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下,合作社正式成立。当时,2个村的土地面积流转到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社员是81户,可让两个村三个屯的农民共计300余户受益。

合作社实行“五个统一,分户经营”的模式,“五个统一”是统一土地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生产品种、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模式;“分户经营”是基于家庭承包理念,引导种植户适度规模经营,保障收入。

“让在家农民的收入达到出国务工人员水平”是合作社建立之初的口号。到2014年,新兴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到5万元。

金东浩(左)在工作车间育苗(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村民富起来了,就要研究如何振兴。

金东浩的下一个十年的奋斗目标是“让村里的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他说:“农业产业上达不到这个目标,我就带领村民办旅游产业,打造少数民族风情村,与国有旅游公司合作。今年,在乡村振兴项目经费的支持下,投资200余万元建6栋民宿,把农户闲置的房屋租回来20栋,由旅游公司来打造,房子的租金和旅游产品收入按照百分比交给村里,村里再给老百姓分红,一步步登高台阶,这些规划都在实施当中。”

采访的最后,金东浩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说出了他在多年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想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组织振兴是基础的基础,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是关键的关键。”“没有产业富不起来,没有党建引领带不出来产业,要激发村民想要富起来的愿望,让每个村民都融入到集体中来,才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高春艳:送农技到田间,是常态也是本职工作

“只要我上班,我就会到农村去,到农户家中去,到合作社去,这是我的常态,也是我的本职工作。”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说,科研院所研究出来好的品种,怎么能到农民手里,这个路程就是需要她来走的。

高春艳介绍,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把好种子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广高产抗病品种,是农民致富增收的基本保障;另外,还要把好土地关,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菌肥,增施有机肥,增加生物菌技术应用,可以培肥地力,提高产量。

高春艳(左)教农户鉴别木耳菌基料质量(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栽培技术环节,近年来,高春艳大力向农民推广大棚木耳栽培。高春艳说,过去老百姓都是地栽木耳,如今,为践行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都发展成为棚室栽培。

棚室栽培怎样致富增收?高春艳这样描述!

“过去,地栽木耳一亩地只能摆10000袋,进了棚室以后,300㎡就能挂10000袋,实现了集约用地。”

“过去,喷灌10000袋要在一亩地里喷灌,如今在300㎡的棚室就能喷灌10000袋木耳,木耳从上到下接受水分,节约了水源。”

“过去,培育10000袋木耳需要两到三个人来管理,现在两三个人能管理3个300㎡的棚室,也就是30000袋,节省了用工。”

“如今,农户都是开着车进园区,家家户户奔小康,村民也更加注重教育,村容村貌也越来越好。”“我想,这就是我当年的理念最好的解答,那就是‘既要富腰包也要富脑袋’,多年过去,我依然是这个观点,也在多年的工作中,深有体会。”高春艳感慨道。

高春艳说,她将继续把农技推广中心为农服务的工作做好,继续在田间地头开展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和服务,为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