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溟专栏丨消费复苏:夯实基础,加快修复
庞溟(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
(相关资料图)
朱建辉(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明显高于市场预期的4%左右。中国经济开局良好、起步平稳,其强劲增长的主要动能,从生产端看来自服务业的贡献,从需求端看则来自消费的快速复苏。
在生产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前一个季度3.1个百分点,服务业——尤其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的回暖势头更为明显,服务业恢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8%左右。
在需求端,与消费场景的拓展相伴的是消费预期的改善、零售的服务性消费的强劲反弹。与2022年四季度同比下降2.7%相比,内需复苏叠加低基数推动今年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0.6%,相比今年前两个月的同比增幅3.5%明显提速,且两位数增长为2021年7月以来首次。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可选消费品类的增速普遍优于必选消费、汽车消费、家居消费等。3月份,金银珠宝、服饰鞋帽、体育娱乐用品等受疫情压制效应较为明显的可选消费品类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反弹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餐饮、娱乐、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服务性消费持续回暖并快速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名义增长6.2%,明显快于全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同比名义增速的5.4%。以餐饮为例,一季度全国餐饮零售收入同比增长13.9%,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9个百分点,并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4.0%。3月份的餐饮收入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6.3%,增速比1至2月加快17.1个百分点。
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恢复进程更为亮眼,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8.3%,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37.7%,相较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收入123.7%的恢复程度更佳。3月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7.2%,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148.4%,明显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收入恢复程度的128.1%。
餐饮消费大幅上升的最大意义,尚不在于支持了社零和消费的增长,而是显示了线下消费场景的复常、商圈客流量的回升、接触性消费的修复,有望因此带动消费意愿提升、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需求释放并形成正向循环。
其他数据也可以对此提供坚实的佐证。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国内长线游、本地游、周边游和出境游需求将爆发式释放,居民出行与消费的热情明显大幅提升。
一季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在消费稳步恢复的背后,促消费政策接连出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是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坚实的基础。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实际增长3.8%,分别快于上年全年0.1个和0.9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2月下降0.3个百分点。
但是也必须看到,数据还反映了一些薄弱环节: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GDP增速,微观个体预期与情绪仍需呵护;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占平均数的比重为81.8%,较去年同期的82.2%进一步下行;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62.0%,较去年同期的61.8%略有回升,但仍显著低于疫情前的65.2%,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不容小觑。此外,还需重视就业市场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
制约消费复苏增长的可能性因素,可以概括为“不敢花”“不愿花”和“不能花”。“不敢花”就是由预期、信心、情绪等因素导致的预防性和谨慎性储蓄,“不愿花”涉及到消费意愿、倾向、能力和弹性,而“不能花”更多的是短期性因素和结构性障碍的影响。伴随着宏观经济展现出向上向好势头,疫情冲击带来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差速扩大、住房销售下行周期带来的居民购房支出减少、金融市场波动和银行理财赎回潮带来的资产配置变化,这三个方面都有望出现积极的改善,和线下消费场景复常相对应的消费意愿提升、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需求释放都有望出现。
从中短期看,有必要多措并举以提振消费:财政政策可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补贴、优惠,加大对居民消费能力的支持力度,刺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消费企业的经营预期;货币政策可以通过结构性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发力,有效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释放居民消费需求;继续重点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养老服务等潜在消费领域,同时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兜牢民生底线、稳定就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工作,稳住居民收入预期和消费意愿,提振消费和内需。
从长期看,为了充分发挥消费的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必须坚持收入、分配、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品供给,稳定居民收入增长预期,降低居民部门预防性、谨慎性储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