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剧本杀注定出不了精品剧本?业内人士怎么看?

日前,一位从业多年的影视职业编剧参加了一场“剧本杀”展,“一路听了很多看了很多,觉得整体质量平庸,严重套路化”,更在试玩中途退场:“写这样的剧本,会被观众骂的!”

无独有偶,日前一名职业作家也尝试参与“剧本杀”的创作,但在体验一出号称“超越市场绝大部分剧本”的“推理剧本”时,发现所谓的“推理”是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级的:“我以为所谓高质量的剧本不会这么简单,结果还真就这么简单。”

随着“剧本杀”日益成为年轻人社交娱乐的重要项目,其中的“剧本”品质也备受争议,特别是一些职业戏剧编剧和作家试图进入这一领域后发现,从“剧本结构”“矛盾冲突”等各方面都存在“硬伤”,因此认为“剧本杀”注定不可能出精品。

但在一些“剧本杀”从业者和编剧看来,与传统的戏剧剧本不同,“剧本杀”的剧本要求“人人都是主角”,需要创作上“颠覆式”的创新,“出精品只是时间问题”。

业内人士怎么看?记者邀请三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起观点碰撞。

人物档案

罗斐,46岁,编剧,教师;

陈力,38岁,职业作家;

寇伟,32岁,“剧本杀”店主,渠道推广者。

内容核心:故弄玄虚VS互动融合

罗斐:目前市面上比较受新手玩家欢迎的是悬疑类题材,也叫“悬疑本”,后来又在悬疑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的“变革本”。之前我跟学生一起玩了一次目前市场很火的“变革本”,整个时长要到6-8小时,我一边玩一边想,“就这种水平还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后来的“变革”更让我傻眼,直接进入所谓的“第二世”,把之前发生的事全部推翻,一切重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变革,就是机械重复而已。

在戏剧剧本创作中,悬疑剧一直有个默认的规则:“凶手”不能是剧中从未出现的人物,即“凶手”一定是一直在前期剧情中不断出现的,而且创作上“步步为营”,最终真相揭晓时,前面的细节会一一对应。从写作上来说,故事好看的点要凝练在一条主线上,想要故事存在反转,人物前后发生变化,应该用更加精妙的叙事结构将两条线交织起来,首尾呼应、严丝合缝,读者才会收获快感。但剧本杀的通常做法只是简单粗暴地另起炉灶,前后割裂,且几乎都在复刻同一个套路,这种编写未免太懒惰。

陈力:目前市场上还有一类受欢迎的“情感本”,也叫“哭哭本”,在我看来很多是“按头哭”——首先很多玩家来消费就是想哭,其次DM(主持人)和NPC(非玩家角色)得想方设法让你哭。我曾经遇到过DM熄灯、放音乐,“逼”着玩家哭的,有人哭不出来或是打破低气压的环境,DM甚至责难“破坏了氛围”。

我曾经玩过一个很有名的带悬疑因素的剧本杀,抽到凶手后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物衣食无忧为什么要去“杀人”?动机何在?在影视剧或文学创作上,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充分都会被骂,何况剧本杀要给每一个玩家赋予动机。相比悬疑本,情感本就更不讲逻辑,重点就是逼你哭。从创作上来说,故弄玄虚和故意煽情,都算不上好作品。

寇伟:这种抱怨我也听过,DM协助开展进程我们叫“扶车”,有些剧本连DM也吐槽说“面前是婴儿车,得全程推着走”。但是从悬疑本到情感本,从恐怖灵异题材为主到情感、历史等题材受欢迎,剧本杀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深度和情感浓度也在不断提升,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编剧涌入,版权保护日趋严格,假以时日必然会有精品涌现。

而且剧本杀和戏剧的剧本还有一定区别,编剧只完成了一半的剧本,剩下一半需要玩家来发挥补足。评价剧本杀剧本的好坏,有些标准与戏剧剧本是相同的,比如故事是否精彩,能否引发情感共鸣;但还应该有一些独有的新标准。

创作架构:主线清晰VS人人都是主角

罗斐:无论是戏剧剧本还是小说,一个故事里一定要有主角和配角,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合理且精彩的故事。

但这样的创作逻辑在剧本杀里被颠覆了。一场剧本杀,一般有6个甚至更多的玩家,因此再边缘的人物都得有自己的故事线,并且“戏份”基本都是主角的量,这是不符合创作的叙事逻辑的。要创作剧本杀,一定要放弃文学逻辑或是影视剧逻辑,接受这种“人人都是主角”的有问题的逻辑。

寇伟:谁说剧本杀没有配角,NPC不都是配角嘛。我觉得剧本杀之所以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年轻人热爱的休闲和社交方式,跟他们的心理特征是相符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比如我以前在公司上班,职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与担当,也有个性和私心,好的文学作品或剧本就是要发掘这样多元的视角和丰富的故事。这些年我作为观众,也看了不少角色脸谱化的烂剧,不恰恰说明创作需要更立体的视角吗?

剧本肯定要有主要矛盾,但并不妨碍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故事线。《红楼梦》里有多少人物是有自己完整的故事线的?又比如最贴合如今剧本杀题材的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不正是“人人都是凶手”的优秀典范吗?

陈力:我之所以想了解剧本杀,是希望这种形式可以对自己的创作有反哺,因为小说在叙述视角上会有局限,但剧本杀中每个人物都会延伸自己的视角,可以很好地补完故事的碎片。

相比小说是作家个人的作品,剧本杀编剧可能配置三个人更合适,因为要想出六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动机很难,不同的人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开脑洞。如果能有做电脑游戏设定和策划的人才加入剧本杀,也许更有趣也更有助于精品产生。因为电脑游戏的设定和策划,对于多故事线、多结局和与玩家的互动更有经验。不同领域的人碰撞火花,会达到一个平衡点。我很赞成每一种艺术创作探索,吸取他山之石的精华。剧本杀肯定有精华,只是目前还欠缺了点。

商业模式:追求快销VS追求精品

罗斐:之前我跟剧本杀的编剧交流,他们说“千万不要拖稿”。不仅是为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作品如果没能按时推向市场,玩法可能就过时了。

我了解市场上剧本杀编剧的灵敏度很高,比如《扫黑风暴》热播时,就有剧本杀店把一个本子修改成反腐题材推出。

剧本杀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其悬疑性,我看到有剧本杀店因为重金购入的本子被竞争者玩过之后上网“剧透”而打算起诉对方。这是剧本杀店难以解决的问题:吸引回头客需要新剧本。

但是高速推陈出新,留给创作精品的余地还有多少?如今剧本杀店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据说上海今年有4000家剧本杀店,明年就会垮掉一批。外地有些剧本杀店没赚着钱,给剧本杀店做道具、搞装修的倒赚到了。相比影视剧制作,剧本杀的投入小、周期短,留给作者打磨精品的时间空间就更小。

寇伟:剧本杀总给人一种“赚快钱”的错觉,一个本子的生命周期似乎并不长。但好内容始终才是王道,优质剧本在展会上都被“抢爆”。

就我个人的感受,如今市场受欢迎的剧本慢慢脱离原先的类型,不断在融合。我个人也倾向于打破原先的分类,购入“混合本”。比如《兵临城下》,抗战题材,但我体验到后来有种“热血感”涌动,很感动。又比如《古木吟》,一开始玩以为是恐怖题材,结果几乎每一次到最后都有玩家会被感动哭。

而且很多优质本子,一般人都没法玩到。上海有家热门的剧本杀店,剧本都是真人演出,每个月放两次号,几乎都是“秒杀”,唯一的问题就是DM、NPC辞职率很高,因为太累了。还有几个很好的本子,连我都还没体验过。

这些例子说明,千万不要忽视市场对精品内容的需求。我相信精品内容到最后一定诉诸情感,能打动人的好作品一定会吸引人不断体验。

陈力:最近发现剧本杀有好些新动向,比如有些剧本杀升级去了5A级景区,两天一夜包吃包住,踏进景区就开始“演”。有些影棚和影视基地也改造做“剧本杀”,最大规模的有上百名NPC“陪演”,当然收费也高,880元四个小时。还有最近兴起一种“酒本”,据说是替代相亲社交的产物,有个名为《酒大奇迹》的剧本杀号称从未有人玩到第二局,因为喝醉了。

从这些趋势看,剧本杀未来发展是很多元的,比如可以打包IP化,还可以“带货”。但这样发展的基础还是有公众知名度的“剧本杀”。希望剧本杀的创作目光能更长远,真正沉淀一批精品。

标签: 剧本杀 精品 剧本 业内人士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