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之一《世界旦夕之间》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李建军导演的新作《世界旦夕之间》,作为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之一,首演饱受好评,被不少人誉为“乌镇戏剧节最喜欢的戏”。11月20、21日,该剧将作为“2021科技艺术节”特邀剧目,在北京中间剧场上演,以独特的舞台形式,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在传统戏剧仍然占据市场主流,大多数“先锋实验”戏剧只是强调外在形式手段却缺少真正先锋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当代中国剧场,李建军作为一个始终保持对社会冷静观察与思考、充满独立精神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一直在尝试和探索着剧场艺术的各种可能性。他的关注视野、思考范畴和舞台表现手段,已经远远超越了当下大多数戏剧创作者。今年,继《美好的一天》《人类简史》《大众力学》等和“素人”合作的系列作品之后,他和他的新青年剧团又相继推出了《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等新作,通过打破常规的改编经典之作方式,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探讨当代社会问题。

《世界旦夕之间》改编自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的同名电影。这部197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在一个三重空间里展开故事,主人公施蒂勒是一名工程师,他制造了一个和自己的世界一摸一样的“虚拟世界”。他掌控着存有成千上万个电子身份单元的虚拟世界模拟器,甚至能够通过脑链接进入到那个世界,与人交流,产生接触。对于他来说,这似乎就是一个全知视角、拥有触感的游戏沙盘。然而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虚拟世界,在他的世界之上还有一个世界,那里才是人类存在的世界,他不过是一个电子元件,一切都是人类设定。施蒂勒不时陷入虚无般的眩晕之中,似乎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作为电子元件的施蒂勒一边徒劳地寻找真相,一边躲避老板的追踪。在三个难辨真假的世界中,哪一个是现实,哪一个又是虚拟的?又或者都生存于一个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的元宇宙世界?

在这部50年前的科幻电影里,弥散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于现实与未来的恐惧和希望。如今,电影诞生的冷战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而电影里描绘的未来世界正在成真。李建军导演并非一个“科幻迷”,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他改编这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科幻电影?他又如何用当代的舞台手法,在今天的戏剧舞台上和观众们一起探讨当下的社会问题?

让所有观众都感到新奇有趣的是,《世界旦夕之间》采用了“演员假面表演+即时拍摄手法+绿幕现场合成”的技术,让现场观众既可以看到舞台上,演员们戴着假面具,在绿幕前扮演各种人物,也能够在舞台上方的大屏幕上看到通过现场摄影机拍摄和绿幕抠像技术“合成”出的一部同步制作出来的“科幻电影”。和《沙丘》《失控玩家》等各种电影科幻大片采用炫酷的电脑技术、强烈的视听刺激满足人们的娱乐快感不同,李建军充分利用剧场艺术这种特殊的创作媒介,用非常生动、即时的拍摄手法,带给人们鲜活、强烈的体验;并且这种“故意虚拟化”的舞台手段,和作品想要探讨的“真实与幻象”“科技与政治”“控制与自由”等当代主题相得益彰,形成互文,构建了发人深省的独特舞台语汇,不仅让“有门槛的法斯宾德经典电影”变得更加有趣、深刻、智慧、高级,充满黑色幽默,也刺激着每个人去感受和思考: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选择是自由的吗?如果我们实际上是被别人操控的虚拟人,那么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平等了,这是世界的危机。”李建军最关注的,是当今世界在流行文化、消费主义以及身份控制等等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各种深刻问题,“所有科幻都是人类对自己命运的预言性话语,它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以为是。”在他看来,上个世纪的科幻电影中人们面对技术危机时的抗争,时至今日依然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文献,他们所选择的人的情感、坚守的人道主义都是时代的价值取向。“我希望观众重新回到这样一个故事设定的命题中去思索这些价值,重新去看待这个故事。每个人都在构成我们的世界,也都在书写我们的历史。那些早已被前人思考过的真正重要的命题,同样值得被后人思考。”

标签: 世界旦夕之间 人类的影响 开幕大戏 乌镇戏剧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