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上海的声音》如何成为下一部滑稽精品?

“坏的棕绷修伐?”“鸡肫皮甲鱼壳”“电冰箱、电视机有伐?”……在滑稽戏《上海的声音》中,观众通过这座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声音,在欢笑中感受着时代变迁的河流。自创排起,《上海的声音》的目标就是成为新时代的《七十二家房客》。距离下一部滑稽经典还有多少距离?上海市人民滑剧团12月23日邀请业内专家为作品问诊把脉,共同探索如何将本土笑声传得更远。

在黄浦江边的老城厢,有一条普通的小弄堂。一座座不起眼的老房子里,住着几户普通的人家。《上海的声音》正是将目光聚焦在平凡上海家庭中的小人物上,他们乐观、坚强,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共和国日益富强,繁荣昌盛的缩影。著名编剧徐檬丹认为,剧中的人物是整部戏的出彩之处。“角色们来自老城厢,都是我们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滑稽戏写人物不容易,既要写出每个人的特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真性情,让笑料自然而然地从角色身上流出来。

在《上海的声音》中,可以看到当代滑稽人的创新与探索,“话剧的胚子、滑稽戏的段子以及方言话剧的路子”让观众看见了有别于传统滑稽戏的一台作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和刘宁不约而同地提到《上海的声音》做出了话剧的味道,对于滑稽戏来说颇为不易。“这个戏我看到了一些北京人艺的风格,非常接地气,真实反映了现实。”孙惠柱表示。“《上海的声音》让我看到上海人金子一样的心,看到了弄堂里的人情冷暖,希望全国观众都能看到这个戏。”刘宁说道。

将《上海的声音》打造成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是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主任王汝刚的初衷。在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看来,剧中的“海派基因”是作品重要的成功密码之一。“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上海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充满了上海的味道,”他表示:“滑稽戏最大的功能是让观众笑,但笑过之后,《上海的声音》还留下一些感人的东西。我觉得滑稽戏能够做到让观众笑之余,还能够让人流泪,是非常可贵的。”

标签: 上海的声音 下一部 滑稽精品 精品

精彩放送